淺談資料類型資料類別排列組合

        企業搜集資料要下許多功夫,而面對這些得來不易的資料,在運用上更是存乎一心。以往的行銷資料大部分都是單一使用,例如:將客戶的購買資料經過分析之後,可以判斷出哪些客戶是貴客、哪些是常客,哪些又是新客,依此得出單一維度的行銷數據。但是在理解「資料」與「行銷資料」的分類後,我們可以進一步透過資料類別的「排列組合」,來協助企業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分析,進而擬定相關的行銷方案。

        我們以某家百貨公司為例,先將「內部資料、外部資料」,以及「結構化、非結構化資料」進行排列組合,可得到四種資料類別,如下圖1所示:

內、外部、結構化、非結構化排列矩陣.png

圖1 內、外部、結構化、非結構化排列矩陣

繪圖者:張庭瑄

1.右上角第一象限的「外部結構化」資料︰分析各縣市、鄉鎮的人口統計資料,發展各地展店評估方案。

2.左上角第二象限的「內部結構化」資料︰分析消費者個別資料,發展出新客、常客與貴客等不同顧客的關係管理方案,像是針對貴客舉辦「封館特賣之夜」,針對常客舉辦「消費一定金額」大優惠,針對新客舉辦「開卡送好禮」活動等。

如果結合第一、第二這兩個象限,則可進一步評估,開設分館的優先順序,哪些地區分館要先開,哪些地區的順位則可擺在稍後再處理。

3.左下角第三象限的「內部非結構化」資料︰可分析消費者瀏覽百貨公司動線的影像記錄資料、消費者在哪些櫃位停留最久,哪些商品曾經被消費者拿起來端詳之後,又被擺放回去。如此,百貨公司可發展產品擺設的優化方案,或者產品包裝的改換計畫。

4.右下角第四象限的「外部非結構化」資料︰可分析消費者在網路上對該百貨公司或特定商品的「口碑聲量」與「好感度」,進而發展網路口碑行銷方案。

        在運用這些資料時,使用者要懂得運用想像力,來發揮資料分析背後的價值。例如:我們可以思考一下,結合第二與第三象限的數據後,還可以做些什麼?讀者可能會想到,在百貨公司入口的攝影機,透過人臉自動辨識系統,遠遠地看到貴客出現時,就可在系統上發出提醒訊息,讓值班的主管有機會與他們接觸。這樣,將更能帶給顧客「賓至如歸」的氛圍。

        透過以上的例子,可以讓讀者更了解學習「資料」與「行銷資料」的分類,不僅僅只是學習辨識資料的類別,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分類,以及對分類的排列組合,協助企業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分析,進而擬定出有效的行銷方案。

羅凱揚(台科大兼任助理教授)、蘇宇暉(台科大管研所博士生)

arrow
arrow

    TM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